端午节令我最难忘的事(端午多节令)
如果您正在寻找端午多节令那么本文刚好为大家整理了各方的说法,同时还有端午节令我最难忘的事可以一起阅读,希望能够帮到您。
本文目录一览:
端午节的习俗资料?
1、躲端午,旧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此习俗宋代似已形成。
2、沐兰汤,是中国节日端午节的一种卫生习俗。首先一身着汉服的女性端着一盆艾叶水,人们排好队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里的水,在参加活动的人双手、额头、脖颈轻轻拂拭一下,以示驱除晦气。
3、画额,传统节日习俗,在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4、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5、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闽南语称风吹。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都是怎么来的呢?
端午节,民间三大节日之一,受中国人追捧几千年。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熏艾灸,到底还有什么梗?
一、名称
端午节的名称很多,可分为几类:
按节令季候分,叫端午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
按节日出产分,叫蒲节、粽子节、苦瓜节;
按节日民俗分,叫龙舟节、女儿节、诗人节;
按节日功能分,叫医药节、地腊节等等。
端午节的时间从汉朝起定为农历五月初五,也有个别定在五月初四的,节日活动贯穿整个五月。
二、来源
端午即重五,源于重午,本来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夏历的午月午日,故名重午。晋人周处《风土记》:“端,始也”。
数字取代干支记时后,重午演变为重五,即夏历五月初五。①
汉朝以前,端午不是个节日,成为一个大众普遍接受的节日,大致有三个来源。
一是辟邪。
古人认为五月不详,《吕氏春秋·仲夏纪》代表的是官方的时令观点,它认为“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因此,五月出生的孩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等。
这样,人们就需要驱除邪气。辟邪之物就地取材,主要是一些香草、中草药,比如艾草、菖蒲、以及后来的雄黄酒等等。
二是纪念。
“五月,俗称恶月”,逐步意会出与死亡有关的故事。比如《荆楚岁时记》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
屈原死亡日期史书记载不一,对屈原的真实性学术界也有分歧。
但这不妨碍民间对屈原的纪念。
同理,《曹娥碑》记载曹娥父死于五月五日,钱塘江人也把伍子胥的祭日定在这一天。
总之,这一天大家都会找一个精神上的偶像来纪念,主要是纪念屈原。
三是竞渡。
端午节龙舟竞渡,起源于战国时期。《荆楚岁时记》记载的竞渡起源有屈原、曹娥、伍子胥、越王勾践等多人。②
荆楚纪念屈原,吴越纪念勾践苦练水师,或是伍子胥、孝女曹娥,这些都是后人附会。最早的竞渡,应该是龙的图腾崇拜。
闻一多《端午考》指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 ③
以上三个来源交互作用,到东汉以后,楚人将龙舟竞渡赋予纪念屈原的爱国内容,结合辟邪、采药、节令民俗,最终形成端午节。④
四是传统。
时令风俗南北各异,汉族和其他民族各不相同。北方少水,东北的辽、金等民族比赛骑马射柳,华北则“寓亲亲之意”,出嫁女回娘家省亲,所以五月五叫女儿节。
民国以后,南方的习俗逐渐北上,北方传统逐渐被南方传统替代,形成如今“粽”而言之的端午节。
三、民俗
气候变化,节令习俗相应改变。先秦时期的五月,有“蓄兰为沐浴”,采药“以蠲除毒气”的民俗,讲卫生、防疫病的目的很明确。
早期的端午节,按宗懔的记载,民俗主要有踏百草、采艾和菖蒲挂门窗、竞渡、采药、五彩丝系手臂、教八哥说话、吃粽子等等。
这些民俗,现在已经消失的有采药、五彩丝系手臂、教八哥说话。当时吃粽子要等到夏至日,比端午要晚半个月左右。
归纳一下,大概分为:
踏青采药
节令民俗给人感觉是找机会出去玩,在古代应该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方式。仲夏时节的端午,气候宜人,自然要亲近大自然。
所谓踏百草、采一些香草和中药用来驱邪祛病。这一习俗,到民国时期依然保持,民国四年《汉口小志》记载“后湖游人如蚁”,热闹可以想见。
或者找人结伴上大别山游玩。
插艾草菖蒲、贴剪纸
在门窗插艾草菖蒲,虫蝇不入,“以禳毒气”,清香满屋。
据《帝京岁时纪胜》,清朝的北京城“家家悬未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纸,吉祥葫芦”。 ⑤
成书于晚清的《京都风俗志》,记载北京城的端午节,“买粽子、樱桃、桑椹,以献神佛。买蒲艾插于门旁,贴画虎、蝎、虾蟆或天师等图,揭之楹间,谓之神符。” ⑥
带香囊、涂雄黄酒
妇女们用花红绫线结成虎形,把蒲艾、瓜豆、葱蒜这些穿成串,戴在自己头上和小孩的辫子里面。
《燕京岁时记》记载,从五月初一起,把雄黄和酒,晒,涂在小孩额头和鼻子、耳朵等处,辟毒。⑦据《汉口小志》,汉口人端午要喝菖蒲酒和雄黄酒,给儿童额头和五官涂朱砂和雄黄,用来祛病。也将朱砂和雄黄撒地上驱蛇虫。
吃粽子
粽子也叫角黍,晋朝周处《风土记》里的粽子就是竹筒饭。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
屈原返回阳间,告诉长沙人,竹筒饭式的粽子被蛟龙偷吃了,要用菰(gū茭白)叶封好,用彩线系牢,蛟龙害怕菰叶和彩线。
这么看来,现在的粽子成形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
《汉口小志》记载,“以箬叶裹糯米为粽”。这就跟现在的粽子完全一样了。
龙舟竞渡
龙舟有大船小船叫“飞凫”、“水马”,顾名思义,水边的人以船为马。意思行驶速度快。
竞渡的时候,州官和百姓都到水边观战。
《隋书·地理志》说屈原投汨罗江,百姓追到洞庭湖边,争相划船救屈原,流传下来就是龙舟竞渡的习俗。
民国时期的汉口赛龙舟,“数十人驾一小舟,众桨齐飞,疾如风雨,鼓声人声与水声相应,岸上观者如堵”。
骑马射柳
南方忙于赛龙舟时,北方也没闲着。源于东北辽、金风俗的射柳,插柳枝在地上,用手帕标志,骑马箭射。射断柳枝又接住为上,射断没接住其次,射中没断或者没中为负。
同样很刺激,只是这个风俗到清朝以后逐渐消失。⑧
休闲游乐
端午期间的出行,北方主要是庙会。北京城的城隍庙,初一起,热闹十天。吃喝玩乐购一条龙。
汉口人把端午过成了年,“自朔旦起,至十八日止,鼓钲爆竹,灯火喧阗,昼夜不辍,处处皆然”。从五月初一到十八,狂欢十八天。
五月初五这天,各行业放假一天,“剧饮欢呼”。
时人有诗为证:“剥残角黍尽偷闲,药店椒行一概关,黑伞遮头日正午,大家结伴上龟山。”
近代以来的汉口不愧为著名的通商口岸,人们思想相对解放,没见到对妇女有多大压抑。端午期间,妇女佩戴艾草和香囊。
“亦有士女坐四柱青幔之船,竹帘旁挂,肴酿笙歌,出游助兴。” 一派莺歌软语,艳影花香景象。⑨
综上可见,端午本不是一个节,它起源于南方的龙图腾崇拜,滥觞于先秦的生活和军事,成形于汉晋人文需要,发展于后代民俗。
至今,龙舟和粽子所蕴含的爱国情怀、艾草菖蒲所倡导的天人合一观念、以及家庭亲情、卫生观念、民俗饮食等等基因,成为中国人心里深深的情结。
正所谓天涯浪迹心茫然,一缕粽香是故乡。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2022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一、赛龙舟
传说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寓意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二、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其由来已久,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民间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三、佩香囊
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四、悬钟馗像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 清明 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六、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七、饮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等俗言。
八、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九、吃鸡鸭鹅蛋
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 儿童 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
十、驱五毒
端阳节这天人们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以避其毒。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 其它 原因。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2022相关 文章 :
★ 2022端午节活动主题方案通用大全10篇
★ 2022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7篇)
★ 2022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最新10篇
★ 2022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 2022年端午节活动主题策划方案5篇
★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大全
★ 2022大学生庆祝端午节活动方案5篇
★ 2022端午节习俗活动总结五篇
★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有哪些
★ 2022最新端午节活动主题名称大全
端午节的节日风俗及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二,迎涛神说。
三,龙的节日说。
四,恶日说。
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