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与茶艺(我国的琴道与茶道)
今天给各位分享我国的琴道与茶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茶道与茶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香道文化千姿百态,香道文化究竟与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香道可以使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香道,就是品赏香的美感之道,与茶道、花道、琴道、书道并称为中国传统之魂,即五道文化。
“书道以明志、花道以养心、茶道以协和、琴道以怡情、香道以静心”。五道之精髓,在于静心悟道,香道尤以静心为重,定则静,静生思,思而悟,悟则通。
香道亦被视为一种熏香为主的生活艺术,一种以香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香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赏香、闻香、熏香、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熏香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香道精神是香文化的核心,是香文化的灵魂,全国以香修身者众多。
而香道师是指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研究或有着浓厚香道爱好兴趣者,善于通过肢体语言、优美言词表现香道文化艺术,弘扬传承中华香道文化历史,推广香道养生、香道养心、香道艺术、香品收藏的专业员。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香道逐渐没落,现在有一部分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正在努力重设并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但香道师的行业仍然少之又少。
随着大家对精神文化有了越来越高的追求,不少朋友开始接触并学习香道这种传统而又高雅的文化。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和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寂静之中。
综上所述,“香道之道在心不在香。”品香的过程其实就是感悟生命的过程,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带来的奇妙感受,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江南会五道茶怎么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我们踏进“江南会”,脑里泛起的是唐朝刘禹锡的名篇。而目之所及则是晋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相仿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人生至乐,雅集闻道。“江南会”里设“五道馆”:香道、茶道、花道、琴道、书道。刚走进馆,只见几支线香火星如赤豆,青烟袅袅,幽香扑鼻,别有一股情趣。
馆长黄毅先生,身板高挺,脸上笑意中溢满迎客的真诚,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慌不忙引领我们围长桌而坐。虽然是素不相识,但在友善目光的对接中,交流了“朝闻道夕死可矣”式的情愫。
很洒脱地一边交谈,一边便泡起了茶,于是“茶道”便粉墨登场。(茶博览)
黄先生泡的是一款由武夷山大红袍之父陈德华先生于1996年试制的大红袍小方砖,陈德华当年只是试制,1998年才正式生产,1996年的试制品,市面上很少能见到。好茶加上特意带去的“雪煎茶”冰川水,好茶加好水,相得益彰,使茶叶更香更醇更有滋味了。
第一道泡得有些淡了,第二道泡得有些浓了,也许是黄先生设计的,浓浓淡淡、萍水相逢、素昧平生、情意自如,浓淡自知,淡为茶淡,浓为茶浓,果不其然好茶只有品了才心知肚明。
这时我们见到品茗桌边几叠黄先生用毛笔恭正书写的品茗笔记,我们一边挑着来读,一边等着他的第三道茶。
他是喜欢茶的,而且有些极致。他说倘得一款好茶,获得刹那芬芳的一段美丽心境,把它记下来,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分享,茶可以品出苦味、酸味、辛味、甜味甚至咸味,所谓人生五味,品出什么样的味道,不在于茶,而在于品茶人的心情。品茶是一种情趣所为,除了水好、茶好,冲泡技艺及品茶的环境等要素之外,与什么人一起共品一壶好茶也是十分重要的。棋逢对手,酒逢知己,茶礼宾朋。黄先生在他那《江南会五道馆》一年庆的册子里说过这样的话:“茶道是一种美心修德的和美仪式。”
第三道茶,喝的非常惬意。大红袍的霸气出来了。老茶的酽冽的滋味中有它斗转峰回的陈香,陈香中依稀可辨来自于茶质本身的火栗清香。水骨余韵间,是一种可追寻而不可把玩的陈韵,把赏寻香,香可以回味,味可以寻香。
茶过七道,也就到了卢仝《七碗茶诗》所言,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此处非蓬莱,江南会茶痴。
我们带了一款来自台湾梨山大禹岭的茶,再品赏,让好茶好心情好回味延续,接连不断,继续分享。
“分享”是说一个人可以自信,可以自尊,万不可自傲与自负,这是茶道的修身养性之一,悠然而自然。大象无形,茶道无边。
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所剩无几了吧
有同感,赞同你的想法
近几年传统文化被炒的热火朝天。其实,当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极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在刻意的、歇斯底里的要挽回的时候,恰恰从侧面反映了传统文化确实在衰退的事实。
不过,这也意味着优秀的文化(当然这里专指优秀的文化,才符合“自然选择”的规律嘛)将要复苏。
我相信汉服魅力。
汉服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于是才会透出独有的中国式的含蓄、婉约、典雅、俊秀的气质。这么美的东西要淘汰也不会很容易吧!更何况他除了具备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还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提到汉服的功能性,这也许是最受争议的!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争论什么。韩国的韩服、日本的和服已经告诉我们,没有废物,只有放错地方的好东西!汉服并不能取代现代服装广泛的应用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实用价值。
其实,我认为真正的“汉服复兴”并不是“强迫性”的让汉服进入现代生活。甚至也不敢奢望能在短时间内像韩服在韩国,和服在日本一样“正常”。
我也是汉服迷,自己也做汉服。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汉服焚毁事件”的消息,就把它传到了空间里,力荐,具体说是颇带强迫色彩的推荐同学看。只是...貌似无人问津。
我开始很不理解,就算是汉服出现过断代,但当有人把这么独具典雅之美服装挖出来时,作为大学生,不管是出于对文化的尊重,出于个人的好奇心,应该会有点反应才对啊...
其实,汉服在短时间内让人不易接受跟历史文化背景也有很大关系,汉服的确出现过很长的一个断代时期。更大的问题是我国也的确经历过文化断层时期,个人觉得很恐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得多!至少会有三代人受影响。我们的父辈受直接影响,然后间接的的影响我们,“营养不良”的我们又影响下一代。很多现代人不认识汉服也实属正常。还得慢慢来吧!现在很多文化认识比较前卫的父母也在努力正确的引导下一代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啊!下一代就要正常多了。
至于“过度虚伪客套”嘛!还是那句话“自然选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肯定会“去粗取精”嘛!
中国有哪些被遗忘的传统文化?
被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
1、香文化
说起香道,估计十有八九不知其然,或者联想到上香拜佛。
其实,香道是古代中国的标签,正如茶道,但也快被日本注册为他们的文化遗产了
古代我国,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但如今茶道与插花,已成为隔邻日本的国粹,而香道这门极纯粹、极高雅的中国艺术也快被日本注册为自己的文化遗产了,而彻底烟消云散了。
古人所言,“焚香看画,一目千里,云树蔼然,卧游山水,而无跋涉双足之劳。”讲的正是,居于斗室之间,燃起一壶名香,再挂上一副山水佳画,便有一日神游天下山水,而无脚足之劳的悠然之意。
中国人用香大约起源于秦汉,那时以汤沐香,净身与净手在上层贵族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很普遍的事。到了汉魏六朝则流行道家学说,更是熏香文化大行其道,更繁衍出覆手香囊之类的物品。
接着到了盛唐,熏香已经很普遍了,此时方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熏香文化。
进入宋代,由于士大夫对物质生活的高标准严要求,又从精神层面着力倡导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闻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
而今天,国人说到熏香第一想到的却是佛寺禅院里已经变的有些畸形的装神弄鬼的上香了,作为外来宗教,佛门无疑自汉魏两晋以其需要变相继承的熏香,然而究其实质早已没有了那种文化沉淀与精髓。
相比较与隔海的东瀛,在熏香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大陆,唐宋以后的一千年里,特别是清嘉道以降,由于战乱频仍,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萎顿,香席的仪式与诗、词、乐、舞、棋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也日渐式微,随着国势的衰退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 这炉香传至清末,终于在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
插花、饮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艺术都源于中国,它们组成了汉民族世俗文化绚丽多彩的一部分,而传入东瀛后,被人家玩到了道的层面,不仅仪式感大大增强,而且成为上流社会及市民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但今天,香道和茶道、花道等一些较为纯粹典雅的生活艺术,它们的面貌对于国人来说却有一种刺痛心灵的陌生感,使我们从中看到一些在中国不可能看到的神圣而庄严的东西。
2、傩文化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
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跪求!简述古琴音乐文化的历史代表性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有七根弦,木头是用的梧桐木,弦是丝线。又叫七弦琴,中国的古典书都称之为丝桐。琴是代表中华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标志。古琴就是音乐当中的一部《易经》,就象哲学一样。古琴代表中华民族的音乐,最有代表性的曲子就是《高山流水》。中国是有很好的音乐的,中国的琴就是一部哲学, 也有人说应 该叫作音乐艺术, 叫作道,琴道。
我们讲孔夫子, 他的理想是希望这个国家的人民以礼乐来治国,和平外交。现在我们正是这样的了,礼乐治国。历史上写中国是礼乐之邦,乐是最有代表意义,所以周总理说昆曲好得很呢,昆曲是戏曲当中的浪花。我说音乐也好得很,但是七弦是音乐当中的浪花。你只有学了之后,才能够理解,不会弹,你还不能一下子理解,它的声音讲究韵味,不追求好听。我弹一曲《平沙落雁》,我只追求自然界平沙的味道,我自己就好象……掺入它的当中,浑然一体了。我要弹出那种味道来,自己有那种意境,那样一种感觉,我就和这个琴合二为一,这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修身养性。
弹琴十个指头老是在运动,十指通心。想老了不痴呆的话,弹点琴还是好。手指头在动,说我弹不出好曲子没有关系,这个琴本身随便拨了两下,它就好听,它就是这么好。陶渊明不会弹琴,我们但不把他作为一个琴家来看,他就是无弦琴,没有弦,他不会弹,他说每天摸摸琴也觉得舒服。思想境界到心里头去了,一样达到养生的目的。嵇康就说你好好弹琴,再结合到饮食起居,你的寿命可以自己掌握。
嵇康就是写了《秦赋》,是写得很好的,“殷殷琴德,不可猜忌。”这个琴的德教,太深奥了,不可猜度。琴本身是个很美的东西,美学。美的享受,外国人美的享受是维纳斯,裸体像,中国人美的享受是认识,境界高,境界很高的。
文字介绍
文字介绍
全文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相见。我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主要研究遗传进化,也就是研究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栽培植物的起源,古琴则是我的业余爱好。据我所知,在我之前,已经有几位专家在这里做过讲座,如陈长林、李祥霆和许健,后两位都是音乐学院的古琴教授。他们从开始就研究古琴,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是业余爱好,不是真正研究古琴的,但是我非常喜欢古琴,到了只要有一张古琴就满足了的程度。我有一个老朋友,他是英国剑桥大学很有名气的教授,现在已经90多岁了,我们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到中国来之后就爱上了中国古琴。他来中国本来是搞中英文化交流的,但是他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后,买了一张很好的古琴,回到英国之后,就专门研究中国唐代音乐。他来的时候才30几岁,现在90多岁了,仍未结婚,就只爱一张琴。关于古琴,好多人都不认识它,有些电视和电影里把古琴放错位置,出了一些笑话。我今天介绍古琴,只能说是浅谈。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前面有好多专家学者都已经介绍过,我只能是谈一谈我对古琴的认识。
先简单介绍一下古琴。现在所说的古琴,就是有很古老历史的琴。它有七根弦,又叫七弦琴,琴身用的是梧桐木,弦是丝弦。关于丝弦,以前杭州有一个回回堂,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都在做七弦琴的琴弦,但它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了,现在要想恢复丝弦很不容易。因为做古琴用的是丝弦和梧桐木,所以琴又叫丝桐。现在叫它古琴,是因为它历史很古。古琴的历史很悠久,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久,它的历史就有多久。相传在伏时就有了,后来神农、黄帝以至历代君王,他们没有一个不会弹琴的。我们想想神农、黄帝那个时代,除了种植五谷果蔬,同时他们也需要娱乐,他们就拿一个木头板子,绑上几条绳子,那时的绳子是什么样呢?大概就是皮筋吧。后来到了黄帝时期就有了丝,就用丝来做丝弦,丝弦一直用到今天。就是说很简单的一个板子,在上面绑上几条丝线来弹,这就是最早的琴了。开始究竟是几条弦呢?在尧舜的时候是五根弦,后来到了文王、武王的时候又加了两条弦,这就是七条弦,就叫作七弦琴。
据有关文献记载,从有文字的时候琴就出现了。就是说,在夏禹以前的石器时代,还是用石头做锄头时,就有了琴,同时也有了医,古书有记载。这两种东西:中国的医和中国的琴,它们的历史都是很悠久的。琴书上说:“琴之为器,创自伏,成于黄帝,法象乎乾坤,用宣乎妙道,古之明王君子皆精通焉。昔者师襄鼓琴,则有游鱼出听,六马仰沫,况于人乎。自古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全赖琴之正音是资。则琴之为道岂小技哉!而以艺视琴道者则非矣。”历代有修养、有学问的人,无论干什么行业,特别是文人,像苏东坡、文天祥、柳子厚,都会弹琴。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琴是代表中华民族音乐的。中国华民族有什么音乐呢?我们在电视上看的管弦乐队,那是外国来的;代表我们中国的音乐是什么呢?是胡琴吗?是琵琶吧?这都是少数民族创造出来的。《三字经》上写的清楚,“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匏是少数民族吹的笙,土就是埙,恐怕有人没有听到过,我带来给大家看一看,它也是一种音乐,是中国的八音之一。现在音乐学院有人会吹,各种调子都吹得出来,能和七弦琴配合。木是敲的木鱼,石是磬,现在考古出土的石磬是个新发现,它们大小不一,一排排和编钟差不多,可以打出各种音乐调子来。关于金的东西有很多,如编钟。再就是丝桐制的琴和竹子制的箫。八音是古代的八种音乐,在众多的音乐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庙堂音乐,从前的庙堂里举行祭祀的时候,就有琴和瑟,小者为琴,大者为瑟。瑟是五十根弦,后来瑟太大了,不好带,就把它变小了,就是电视上见到的筝,筝是已经变小了的瑟。在众多的音乐当中,琴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音乐的。西洋音乐最有代表性的是小提琴、钢琴,咱们的就是这个琴,这是我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六艺,包括《诗》、《书》、《礼》、《易》、《春秋》和《乐经》,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易》是中国的古典哲学,现在全世界都研究它,它是一部很伟大的著作。《易》里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古琴就是音乐当中的一部《易》,就像哲学一样。怎么说呢?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一,万物起于一。”一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以前我听钱学森教授做报告时,他说,宇宙中最基本的单位是什么呢?是一点“·”,还是一道“-”?他说物理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单位不是一点,而是一道。我听了之后觉得很有意思,中国最早研究宇宙起源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这么一道“-”,万物起源于一道“-”,这就是八卦中的第一卦,即乾卦。“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一横弄断了就是两道了,就是坤卦“--”。外国人说中国没有科学,他贬低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这里面仔细研究还是大有文章的。有的人说要琴做什么呢?拿到博物馆去陈列吧,它算什么音乐呢?其实琴也是很有味道的、有道理的。中国要有一种音乐,一种代表中华民族的音乐,就是这么一道“-”。我今天就谈琴是怎么造的,很像“-”。有许多同志知道琴,但还有许多同志没有见过琴,有的人琴、筝和瑟都区分不开,其实琴就是一道,把它剖分成两下,就是上面一道,下面一道,上面是天,下面就是地了。上面是乾卦,下面是坤卦。我们的祖先研究音乐是大有文章的,我倒不是在贬低外国的西洋音乐。中国音乐史书上历代都有记载:琴的形制,上面是天,下面是地,十三徽代表十二时辰……那就是说七弦琴本身就是《易》的具体形象化,细研究里面的文章多得很,现在这里不能展开来细说。
咱们祖先提出宇宙起源于一,万物起源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此往后,产生了好多东西,许多名堂都在这里头。因此,两仪、四象、八卦,排列之后万事万物都可以得到解释,由两仪、四象、八卦,到最后这七根弦,你想弹什么曲子就弹什么,变化大得很呢,这也是一部《易》。我喜欢它所以赞美它,它确实非常有意思,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音乐。古琴的内容非常丰富。古琴从这种意义上说是很有意义的音乐,它有气派,历史悠久,内涵非常丰富,代表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现在文化部也开始重视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把它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多少年来,它没有位置,只有一些文化人和像我们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喜欢它。现在连联合国也承认它了,它在中国音乐和世界音乐中都占有了一席之地。
下面我说一说琴的声音。对于我们喜欢琴的人来说,它美妙得很,在不喜欢的人来说,它就像弹棉花,没啥听头。我国从孔夫子时就倡导礼乐之教,一个国家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时候也得懂得礼,所谓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已复礼。光礼还不够,还要有乐,为什么要乐呢?要有修养就得有乐,孔夫子梦见周公,他做梦都想回到西周,那时家家都弹琴,唱歌,讲究乐,就像现在在外国家家都弹钢琴一样。
弹琴有什么好处?你只要一弹琴,心就安静下来了。现在人心浮躁,弹琴就让人不一样了。所以你看凡是弹琴的都比较平和,比较温和,因为这是礼乐之教,现在要好好宣传它了。我说的礼乐之教,礼是培养人的风格态度,风格要培养好要通过乐教,既然是乐教,如果只攀比好听,搞靡靡之音,那还谈什么乐教呢?一弹就想入非非,不行。中国古琴有一个特点是其他乐器没有的:古琴是弹给自己听的,弹琴先入静,不能有邪思妄念。什么人都可以学,八十岁的老头也可以学,修养嘛,养老嘛。几岁的孩子也可以学,不是少年宫的一个五岁的小朋友弹琴得了奖吗?它本来就是教育性质的,和我们上学校老师按风琴教我们唱歌一样是美育。美学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素质教育,所以七弦琴是一种美育的具体措施。
在西周时候,家家都有琴,小孩子都弹琴;到了春秋战国以后,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下子把文化都毁了,所以礼崩乐坏,也不讲礼了,乐也没人学了,所以现在六艺只剩五艺--《诗》《书》《礼》《易》《春秋》五种,没有《乐经》。《乐经》的乐理讲些什么,我们现在不知道,但是我们今天从各个方面还能了解一些,比如说《礼记》里有《乐记》;太史公也谈到一些关于琴的问题。《礼记·乐记》说:“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所谓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蔡邕在《琴操》中说:“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现在社会很复杂,活到一百岁的人很少了,按照中国的古文化传统,人活到一百二十岁是正常寿命。现在看哪个活到一百二十岁?很少,没听到过。嵇康说人活到千百岁没有问题,我们今天在思想、身体上应该怎样安息,劳逸结合,怎样安排才能做到?晚上睡觉都不安心,难得安宁,那怎么长寿呢?自己把自己就整垮了。汉武帝时有个人叫窦公,在天台,一百八十岁,汉武帝知道了,想长生不老,就把他找来,问他有什么秘诀。他说他什么也不知道,就只知道弹琴,弹一辈子琴。他住在皇宫吃得好,喝得好,回去不久就死了。弹琴可以养生。小提琴虽好,声音大,贝多芬拉拉,把耳朵给拉聋了。中国的音乐不是不能做到大声音,咱们少数民族的胡琴、二胡不是响得很吗?琴的音乐声音比较小,但韵味好。我带来两张琴,一张是古琴,是元朝的,一张是新琴。什么叫古琴,什么叫新琴,大家都认识一下。我们是初学,一、两千块钱的琴就可以。你学会了,以后有缘份,自然有好琴。
琴里面文章可多了,天文、地理、宇宙、人生,都在里头,中国的琴就是一部哲学。也有人说应该叫作琴文化,叫作道,道德的道。琴道,有如喝茶有茶道。茶有茶文化,琴也有琴文化。琴,好多外国人都喜欢它,我刚才说的我那个好朋友,剑桥大学的,他连老婆都不娶,就是一张琴,爱成那个样子。所以中国琴有中国琴文化。
昆曲据说要办个昆曲学院,古琴将来也要办学院,我们现在的领导也认识到这点了。要把乐学好了,就能修身治国,即所谓修、齐、治、平。人民的修养好了,我们的国家就好起来了。《史记》太史公曰:“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信,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此谓五音之和入耳而感动于心肝脾肺肾,而得仁义礼智信之正也。得其正则疹疠之气不入而寿矣。是琴德具有寿者相也。荀子亦谓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是皆养生之谓也”(《宋史·乐志》)。所以我就谈一谈琴在我们国家,在我们历史上的位置。
我们讲孔夫子,他的理想是希望这个国家的人民以礼乐来治国,和平外交。现在我们正是这样的了,礼乐治国。历史上写中国是礼乐之邦,乐最有代表意义,所以周总理说昆曲好得很呢,昆曲是戏曲当中的兰花。我说琴也好得很,七弦琴是音乐当中的兰花。你只有学了之后,才能够理解,不会弹,你还不能一下子理解,它的声音讲究韵味,不追求好听。我弹一曲《平沙落雁》,我只追求自然界雁群在秋天飞翔的味道,我自己就好像……掺入它们当中,浑然一体了。我要弹出那种味道来,自己有那种意境,那样一种感觉,我就和这个琴合二为一,这就是天人合一,你想想那是个什么境界呢?还能胡思乱想吗?不可能。所以这就是修身养性,返其天真。把自己心里弄得非常的安详、安静,进入我说的“空无妙有”的状态,人就空了。但并不是消极,我这是有所不为而有所为,是空并不空。所谓空,就是把身外乱七八糟的东西都空了。琴里头修身养性就是这样的,你也能有这样的境界。我今天回到家里弹一弹琴,把自己空了,睡觉也不做梦了,做梦也做好梦,第二天上班精神很好,不是更好吗?做好本职工作,效果更好。弹琴如果有一点私心杂念,就弹不下去,至少弹琴的一点钟、两点钟你会空了。你每天这样空一下,就是养生之道,如果你能全部把自己空了,那就成“神仙”了。
琴的声音是清微淡远,声音很小,韵味很好,弹琴的时候是自己在享受,改造你的思想境界。空了之外,还汲取一些营养来养你的大脑。一个大脑白天得办公,好好地吸收些营养。除了物质世界之外,还要有精神生活呀。对于精神世界,这个琴就很好。我以前建议过,希望小学里开古琴课,代替音乐课,小学生学这个多好啊。在少年宫有几十个学生,都是小孩,从五岁到十岁,都在学琴。我们今天带来个小朋友,才十一岁,一会儿让她弹,看她弹得多好。会琴的人都很肃静、很安祥。人首先要培养的,就是乐礼之教。中国的友人预言,中国的和平外交、中国的思想教育,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之下的。马列主义是个大海,什么好东西它都要,儒家思想它也要,因为是中国的文化传统。现在都提中国文化,将来这种思想在世界上会起作用的,会起很好的作用的。现在我们正在提倡礼乐教育,以法治国,以德治国,我的理解就含有这种儒家思想的因素。继承传统,文化传统不能丢。马列主义是继承传统,所以现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少数民族音乐都让它蓬勃发展……
现在我说琴本身,琴的制造、琴在一个国家的作用。孔夫子是天天弹琴,把琴拿来当作做功课,就像天天读书一样,天天都整理自己的思想,朱熹继承孔夫子,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周公之后是孔子,到宋朝就是朱熹,这些人都讲究这种修养。弹琴是最好的气功,它能使人气血宣活,最后就达到一种境界。人和自然界浑然一体,高度协调,这就是天人合一,这种自然状态,有什么不好呢?别的音乐很紧张,一般的音乐有鼓动、有刺激的,琴恰恰相反,它要你安静下来,弹琴不为了追求好听,真正的琴,弹得自己进入入静状态,人就是天地的中心,你说宇宙的中心在哪里?
最后谈谈琴与美学。琴的美学内容丰富,所谓无极、太极、两仪、四象思想在里头都有。咱们中国的琴书,哪一个音配合宇宙间的哪一个星宿,都谈了。哪个音、哪个弦和天上哪个星宿对应,我觉得,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真是聪明和具想象力。
琴的构造,包涵宇宙人生。一张合乎规格的七弦古琴,要具备九德:一奇,即泛音轻快,散音透澈,按音清脆,走音平滑;二古,恬淡中有金石韵,清浊适中;三透,清越响亮而不咽塞;四静,琴面弧度平正,任何一点上不起砂音和飘起的尖声;五润,发声不躁,韵长不绝,清远可爱;六圆,声韵浑然不破;七清,容易听清楚,少杂副音;八匀,散按、与十三徽按泛的音色统一而无差异;九芳,愈弹而声愈出,无弹久声乏之病。一张七弦古琴具备这九种条件即九德,从美学角度看,是美的。琴音色之美,稽康在《琴赋》中描写得非常耐人寻味,他说:“惜惜琴德,不可测兮;体情心远,邈难极兮;良质美手,遇今世兮;纷纶翕响,冠众艺兮;识音者希,谁能珍兮;能尽雅琴,唯至人兮。”
古琴气韵是高雅的,在美学上是尽善尽美的,真可谓音乐中的兰花。
琴在美学上的意义,还可以通过成连如何引导伯牙到海上感悟而作《水仙》操的故事,说明琴之美在于移情。如不能移情,何美之有?大还阁伊桓序曰:“昔伯牙受琴于成连,三年不成,乃与牙俱至海上,连托故而去,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涌,林岫杳冥,怆然感曰,先生能移情我情哉!援琴歌水仙之曲,遂为天下妙。乃知琴之道,通神明,协上下,以天授而非以人授;以神合而非以音合,不徒求之宫商律吕间也。”
美学教育的例子还很多。
你琴弹得好,水里的鱼都跳出来听你弹琴,正在吃草的马听到你弹琴,就扬起头来听你弹琴。这都是美学的教育,形容它感动人,也感动动物。
我的嗅觉不好,闻不到香味,我有时候在屋里弹琴面前摆一盆茉莉花,我这一弹,香味我能闻得到了。你说怪不怪呀,这是我的亲身体会。另外一个可能不确切。我弹琴,桌子上摆一盆文竹,一弹琴,文竹的叶子就一动一动的,是不是桌子在动就不敢说了。但那个香味是确实的,开始以为自己是唯心主义,我搞了几次,不弹琴我闻不到香味,一弹琴香味就出来了。它能够感动物质。有个医学家研究琴的声音,哪种声音能够感动人,哪种声音能够感动物。并不迷信,浑然一体嘛,植物、动物都一样,身体发出的东西都融合在一起了,是可能的,可以解释的。这是说明养生、美学各种东西到现在其实是发展了。
我弹琴只能弹给自己听,琴能使我入静,心灵美,起到养生效果。我今天带来两张琴介绍。这张琴是尼龙钢丝弦,另一张古琴是丝弦,让你们认识一下,有机会看一看。你们看钢丝弦弹得多响亮啊,演奏效果要好一些;丝桐就没有这么响了,但音色韵味好一些。我在前面说过,弹琴不是为了追求好听,追求的是修身养性,你们弹了就知道了。丝桐的丝开始弹不行,但是弹了多少个曲子、多少年以后,你就会理解了。
古琴发展到今天分成两个阶段。有人说丝桐就该拿到博物馆里去陈列了,早就该被淘汰了,这是走极端。说钢丝弦不是七弦琴,是钢丝弦琴,也是走极端。只要对国家建设好,对大家素质修养教育好,就都提倡吧。我是喜欢弹丝桐,从前就是弹丝桐。最早的时候,弹的是古琴,现在讲究唐朝的琴,唐琴、宋琴,我以前老师那里都是那种琴,那种琴弹起来,韵味真是妙不可言。总而言之,它是属于美学素质教育,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它跟旁的音乐不一样,你看它的历史记载那么丰富,我们不能把它丢了。我就谈到这儿吧,咱们来弹琴吧。
请小朋友王如来弹一曲《流水》。
(《流水》琴曲)
清朝张孔山是大琴家,给本曲加了七十二滚拂,把水声扩大了,在我们国内都是弹这个曲子,现在卫星转播的也是这个曲子,是老琴家管平湖弹的。这个曲子是比较高层次的曲子,一般琴弹得相当熟了之后,老师才让学这个曲子。我们这个小琴家,你们看她现在把《高山流水》弹得相当好。在琴曲里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学琴的人都喜欢这些曲子,对于懂琴的人这是美的享受,众位开始听,有点不习惯,慢慢地听就觉得有味道。
刚才《流水》写的是长江万里图,杜甫的诗:“花近楼台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弹流水的上游到锦江,那七十二滚拂是经过三峡。关于三峡,李白写的一首诗和郦道元写的《水经注》,都写得很好。李白的诗大家都很熟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三峡。琴曲到后边,就出了三峡,江面开阔得很。李白到黄鹤楼送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情画意都在里头。现在我弹《平沙》描写秋天,就是写雁群在万里长空飞行和起落情况,是个中小曲子。《平沙》要扩而大之就是《秋鸿》,明朝大琴家朱权作的那个曲子,很长,像二万五千里长征,气势磅礴。中国琴的曲子非常丰富。《平沙》是学琴的人都要弹的,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