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苦荬菜的功效与作用图片(野苦荬花语)
有很多朋友对野苦荬花语很感兴趣,本篇文章综合一些关点给大家谈谈,同时也有野苦荬菜的功效与作用图片知识点可以一起了解,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生生不息的野草
- 2、这是什么野花?
- 3、这是什么植物,求大神解答
- 4、田野里开小黄花的野菜叫什么
- 5、山苦荬简介
生生不息的野草
生生不息的野草
焦小桥
黄色的白色的花儿遍布山野荒地田间地头,虽然不惊艳不妩媚,却格外有生命力,一直在开花。这是千古以来经久不衰的野花,生生不息地生根发芽绽放。
陆玑《毛诗·草木疏》里说“一名荼草,一名选,一名游冬。叶似苦苣而细,断之白汁,花黄似菊。”
唐·苏恭也说︰“《易通卦验玄图》云︰苦菜生于寒秋,经冬历春,得夏乃成。一名游冬。叶似苦苣而细,断之有白汁,花黄似菊,所在有之。”
《百草纲目》说的更详细:“时珍曰︰苦菜即苦荬也,家栽者呼为苦苣,实一物也。春初生苗,有赤茎、白茎二种。其茎中空而脆,折之有白汁。”
陆玑、苏恭都说苦菜“叶似苦苣而细”,李时珍说苦菜、苦荬和苦苣是一种植物。 他说 “叶似苦苣而细”,“上叶抱茎,梢叶似鹳嘴,每叶分叉,撺挺如穿叶状”,“生于寒秋,经冬历春”等这些特征来看,应该是今之抱茎小苦荬。
古人说的苦菜,是指抱茎小苦荬,尖裂假还阳参”原名“抱茎小苦荬”,虽然它们都是绿色草本植物,但假还阳参的叶子比较窄,而且有很多明显的锯齿状物质存在,而苦荬菜的叶子则比较宽,虽然在叶子周边有细小的锯齿,但相对于假还阳参来说,它的锯齿并不明显。
假还阳参不但有一个主根,还有大量的虚根存在而苦荬菜除了有一个主干以外几乎没有虚干,另外他们的生长环境也有很大不同,前者多生长在海滨,沙地和山路,林源而苦,菜则分布在全国各地,全国各地除了田间地头和荒地以外,很多山野地带也有它的存在。
苦荬菜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花开在春天,远看像圆盘一样。苦荬菜多丛生,花瓣簇拥在一起为春天带来了生机勃勃的韵味。苦荬菜的花语也和它的花朵一样,代表着纯洁和友善以及真诚、温暖等品质。
抱茎小苦荬俗称苦碟子,苦荬菜,秋苦荬菜等,是菊科小苦荬属植物,相似的植物有苦荬菜和中华苦荬菜。
抱茎是指叶片的基部围绕着茎,茎从叶柄穿出,看起来就好像叶片把茎包裹住一样。尖裂假还阳参相较于其他两种植物,抱茎现象十分明显,与此同时,苦荬菜和中华苦荬菜可能会有白色的小花,而尖裂假还阳参只会有黄色的小花。
这是什么野花?
毛茛和黄鹌菜
毛茛(学名: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别称:老虎脚迹、五虎草。毛茛科毛茛属多年生草本。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高30-70厘米,中空,有槽,具分枝,生开展或贴伏的柔毛。除西藏外,在中国各省区广布。
该草含原白头翁素,有毒,为发泡剂和杀菌剂,捣碎外敷,可截疟、消肿及治疮癣。
花语——孩子气
这是什么植物,求大神解答
苦苣菜
Sonchus oleraceus (L.) L.
菊科 Compositae 苦苣菜属
别名:苦苣菜 败酱草 滨苦荬 刺苦菜 大齿蒲公英 大苦荬菜 滇苦菜 滇苦苣菜 滇苦荬菜 嘎希棍-诺高 黄花郎 苣荬菜 空心苦马菜 苦菜 苦菜花 苦刺菜 苦苣 苦麻菜 苦马菜 苦荬 苦荬菜 苦墨菜 苦万麻 老鸦苦荬 麻苦苣 苗马菜 奶浆草 奶浆叶 牛口刺 天香菜 荼草 小鹅菜 鸭子食 羊奶菜 野苦马 紫苦菜 茶草 滇苦英菜 鹅公英 鹅仔菜 花古猫 黄苣菜 尖叶苦菜 空筒菜 苦滇菜 苦芥菜 苦苦菜 苦卖菜 苦笑菜 瘌痢婆 老鹳菜 牛舌片 曲曲菜 取麻菜 山苦荬 山野苦菜 田苦荬菜
田野里开小黄花的野菜叫什么
田野里开小黄花的野菜是黄鹌菜。
黄鹌菜,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生长于山坡、路边、林缘和荒野等地。分布遍及中国,也见于亚洲温带和热带其他国家。
茎直立,叶基生,倒披针形,提琴状羽裂。裂片有深波状齿,叶柄微具翅。头状花序有柄,排成伞房状、圆锥状和聚伞状;总苞圆筒形,外层总苞片远小于内层,花序托平;全为舌状花,花冠黄色。瘦果纺锤状,稍扁,冠毛白色。花果期4~6月。习见杂草。是一种经济植物。
黄鹌菜和蒲公英极为类似,尤其是花朵简直像得叫人无法分辨。果实覆有一层白色柔软的绒毛,就像降落伞般在微风中起舞,好像很快乐悠闲的样子。因此它的花语就是-喜乐。
扩展资料
黄鹌菜的药用价值:
1.《广西药植名录》:消肿,止痛,治感冒。
2.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通结气,利咽喉。
3.《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抗菌消炎。治疮疖,乳腺炎,扁桃体炎,尿路感染,白带,结膜炎,风湿性关节炎。
黄鹌菜的营养价值:含有较高的膳食纤维,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分析,黄鹌菜属一级无公害蔬菜,可放心食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鹌菜
山苦荬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大辞典》·山苦荬
2.1 山苦荬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学成分 2.6 山苦荬的药理作用
3 《*辞典》·山苦荬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山苦荬的别名 3.4 来源 3.5 原形态 3.6 生境分布 3.7 功能主治 3.8 山苦荬的用法用量 3.9 摘录
4 参考资料
1 拼音
shān kǔ mǎi
2 《中医大辞典》·山苦荬
山苦荬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草药》。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苣荬菜之别名[1]。
2.1 山苦荬的别名
牛舌头、野苦荬、山苦荬、北败酱[2]
2.2 来源及产地
菊科植物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 L.的全草。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2]。
2.3 性味
苦,寒[2]。
2.4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消肿排脓,凉血止血,化瘀解毒[2]。
1.治咽喉肿痛,阑尾炎,肠炎,痢疾,吐血,衄血,便血,倒经,产后瘀血腹痛。煎服:9~15g[2]。
2.捣敷治疮疖痈肿;煎水熏洗治痔疮[2]。
2.5 化学成分
全草含槲皮素、异鼠李素及它们的葡萄糖苷。尚含青蓝苷、芹菜素、甘露醇、消旋肌醇等[2]。
2.6 药理作用
本品可抑制白血病细胞呼吸[2]。
3 《*辞典》·山苦荬 3.1 出处
《广西药植名录》
3.2 拼音名
Shān Kǔ Mǎi
3.3 山苦荬的别名
七托莲、小苦麦菜(《广西药植名录》),苦菜、黄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隐血丹、小苦荬(《陜西中草药》)。
3.4 来源
为菊科植物山苦荬的全草。早春采收。
3.5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具细弱的匍茎或根状茎。叶多着生于基部,线状披针形或篦状披针形,长7~20厘米,宽1.5~8厘米,先端钝或尖,边缘具稀疏的羽状齿裂或不裂;基部窄狭成柄;茎生叶仅1~2枚,无柄,微抱茎。头状花序排列成稀松的伞房状的圆锥花丛;总苞长约8毫米,外层苞片很小,卵圆形,内层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尖或钝;舌状花黄色或白色,舌片先端5齿裂;雄蕊5,花药黑色;子房下位,花柱上部有细毛,柱头2裂,黑色。瘦果狭披针形;长约4毫米,具嘴,两面有纵棱10条,成熟后红棕色;冠毛1层,色白细软。花期4~5月。
3.6 生境分布
生长于田间。分布我国北部、东部、南部各地。
3.7 功能主治
①《广西药植名录》:"止泻,消肿。治蛇伤,尿结石。"
②《陜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泻肺火,凉血,止血,止痛,调经,活血,化腐生肌。治无名肿毒,阴囊湿疹,肺炎,跌打损伤,骨折。"
3.8 山苦荬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3.9 摘录
关于野苦荬花语和野苦荬菜的功效与作用图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